软件学院本科专业介绍

发布时间:2022-07-03文章来源:软件学院浏览:318

一、软件工程专业

        软件工程专业于2003年批准建立,2009年获得天津市高等学校品牌专业,2010年获批教育部国家级特色专业,2017年获批天津市“十三五”应用型专业,2019年获批天津市一流本科专业,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和京津冀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与修养,掌握自然科学、人文社科基础知识、软件工程专业知识,具有持续学习、外文应用和沟通协调能力,具备良好的工程素养、职业素质和创新意识,从事各类应用领域的软件系统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管理、维护和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

        核心课程:

        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编译原理、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工程导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I、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II、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软件项目管理、软件体系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互联网 +”大数据案例分析、人工智能导论等。

        师资情况:

        本专业注重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能力及工程能力的培养。团队现有专职教师 24 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15 人,具有博士学位 19 人,具备企业经历的青年教师人数达 92.7%,师资结构合理,有可持续性。专业成立以来,青年教师成员获天津市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 3 人次,获天津工业大学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一等奖 3 人次。获天津工业大学教学质量奖 3 人次、师德标兵 2 人次、 “教工先锋岗”先进个人 3 人次。获天津市教育系统“先锋岗”先进个人称号 3 人次。软件工程专业获得“工人先锋号”先进集体称号,获桑麻基金会奖教金 3 人次。获天津工业大学教学名师 1 人。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 1 人次。获天津市教学名师 1 人次。建立“引进企业师资”机制,将企业高水平人才外聘为兼职教师。近三年,累计聘任企业教师 20 余人。

        专业特色:

        (1)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

         建立“渐进式、个性化、多维度”的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形成“266X”的实践实训教学运行机制,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专业教学和企业实践无缝接轨

        依托两个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与 9 家公司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实现学生对专业知识与其应用领域的自然“交叉、应用与融合”。

        (3)渐进式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以学科竞赛、教师科研课题等为培育基础,通过创业苗圃、国家级众创空间的孵化,逐级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学生高质量创业、就业。

        (4)依托“卓越软件工程师计划”平台,培养卓越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依托“卓越软件工程师计划”,我院成立“卓越软件试验班”,为热爱软件开发、毕业后拟在 IT 领域从业的学生提供学习和提高专业技能的平台。授课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软件设计、开发及项目管理能力,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开发训练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大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国际交流:

        本专业与法国昂热高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开展交换生合作,每年输送多名优秀学生出国深造。 

        科研平台及成果:

        本专业教师坚持学能并进,教研相长。近 5 年来,团队成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4 项,青年自然科学基金 6 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 4 项。横向校企合作科研课题累计达 200 余万元。团队成员公开发表高水平科研 SCI 检索论文 24 篇,EI 检索论文 39 篇。其中团队成员 2 人次入选天津市 131 人才库,2 人次获天津市优秀人才资助计划。

        学生实践与获奖:

        自2014年以来,学生获国际级比赛ACM全国金奖一项、银奖1项、铜奖10项,美国数学建模国际二等奖19项,美国数学建模国际三等奖20项;国家级一等奖12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119项,优秀奖6项;省部级一等奖46项,二等奖133项,三等奖151项,优秀奖31项。

        就业发展:

        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人数在 750人左右,就业率均在90%左右。就业方向包括企业工作、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攻读硕士研究生、出国留学、创业等。

        单位就业:就业单位包括阿里、京东、百度、腾讯、小米等大型互联网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天津市分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分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分行、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

        学术深造:近三届毕业生 10% 左右学生考取高校硕士研究生,并有多人被保送至北京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天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深造,30 多名同学出国留学深造。

二、网络空间安全专业   

        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于2019年批准建立,由原有的网络工程专业组建而成,2020年首次招生。

        培养目标:

        学生毕业后可在相关学科领域继续深造,或在各相关行业和领域从事网络空间安全系统的设计、开发、维护、管理等工作。具备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系统的系统分析、架构设计、应用开发等工程能力或网络安全工程项目的实施、运行、维护等工程能力。

        学生毕业后应具有较宽广的网络空间安全领域工程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工程技能,独立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复杂工程问题,熟悉网络空间安全行业国内外现状、发展趋势和法律法规。

        核心课程:

        《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概论》、《网络安全应用基础》、《网络安全法律与伦理》、《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网络协议分析与设计》、《信息安全数学基础》、《现代密码学》、《Linux 系统与安全》、《网络架构与安全》、《入侵防御与 Internet 安全协议》、《终端安全与接入控制》、《网络攻击与防护》、《网络服务与安全》、《网络空间安全与风险管理》、《无线网络技术》等。

        师资情况:

        专业教师11人,实验教师2人。为支撑新工科专业建设,师资团队设置上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背景、学缘结构都进行了合理的搭配与组合。团队成员对教学科研工作精益求精、认真负责,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团体。

      本专业教师有博士学位的10人,占77%;具有硕士学位的3人占23%。年龄结构:整个团队30-39岁的教师7人,占54%;40-49岁教师6 人,占47%;30-35岁的青年教师2人,占15%。整个教学团队平均年龄39岁。职称结构:教授2人,占15%;副教授 5名,占38%;讲师6名,占47%;团队成员中有硕士生导师11人。教授授课率一直保持在100%,是一支职称结构合理的梯级队伍。

        团队成员毕业学校主要来自东北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韩国建国大学、日本千叶工业大学。团队中 3 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7 人具有海外访学经验。

        专业特色:

        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师资团队持续跟踪网络安全行业需求,构建网络空间安全核心知识体系与攻防实践环节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专业建设过程中,将从事信息安全基础研究和网络安全应用研究的师资进行分类组合,形成网安基础理论教研组和校企共建网安实践课程教研组。专业师资团队力求将综合工程项目案例的知识要点按学习路径分布到多个课程中,形成分级进阶的课程群,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网络空间安全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团队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新专业建设伊始,即建立基于工程认证标准对专业课程和毕业要求进行评价和持续改进的机制,推动网安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科研平台及成果:

        自2016年以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天津市重大科技专项等13项高水平科研项目,项目总经费达400多万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10余篇被SCI检索,5篇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包括2篇发表于著名国际刊物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 的高水平论文。

        团队骨干成员多年深耕教学,积极推动产教融合课程建设、在线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同 “西普阳光”、“优派森科技”、 “太极风控网络”、“360 安全集团”、“启明星辰”等优秀的网络安全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合作进行专业和课程建设,协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丰富的教学成果。

        学生实践与获奖

        专业骨干教师近年来综合利用结合学校的科研招募、师生合作项目,以及学院的网络系开放日活动、本科生导师制,招募学生参加教师科研和实践项目;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亦可主动找教师探讨并申请参与教师的项目或团队。学生在参与教师项目的过程中,显著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指导学生实践取得的部分高水平竞赛获奖30多项。

        就业发展:

        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除了攻读硕士研究生、出国留学以及自主创业外,主要的就业方向有:

       (1)IT 类企业:网络安全、安全产品的研发、技术开发、运维工程、安全管理、安全防护; 

       (2)政府、事业类单位:安全规划、安全管理、安全防御、舆情监管、网络犯罪防范。